這幾年隨著孩子越來越大,雙北的居家空間卻無法變大(畢竟口袋不夠深),這些年來平日孩子不在時,都是我斷捨離的整理時間,畢竟「量少」意味著不用佔用空間,也不需要常常花時間整理,對於像我這種在家工作、又需要照看孩子功課的媽媽來說,真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。
這本山下英子的家事斷捨離書中提到很多觀念,讓我可以重新思考少做家事、節省時間下,可以怎麼規劃家事的時間分配。下面幾個重點,是我從這本書得到的思維~
一、事事節省不一定真的划算:
許多人拿著超市的傳單一家一家買東西,錢包充斥大量的集點卡,為了達到節省的目的,實際上反倒付出更多的時間、空間和勞力。「減量化」是針對空間來減少物品,東西減少麻煩也減少,更能看清楚家事的優先順序,不論是否有外出工作,在家當全職主婦都能隨心所欲地決定。
二、玄關不放任何東西:
作者山下英子家的玄關只有一片地毯,但我個人非常喜歡房子有「玄關區」=「落塵區」,而且現在台灣的新房子為了省坪數,很多不做玄關區,這樣才能規劃鞋區、傘區、鑰匙區等雜物,整理規劃起來才不會顯得空間亂,東西也找不到收納的空間。
但作者提到濕溚溚的鞋子回家就馬上擦拭,不要等有空再來收拾。
三、廚房可見之處的東西要極度少量化
我們都在老家看過婆婆媽媽的廚房,廚房台上永遠堆滿了鍋碗瓢盆,過年回家找個合適的盤子都要找很久,我自己目前的家中因為廚房不大,也儘量讓廚房的流理台上不放物品,大概只有有每天用的炒鍋。
作者廚房的牆壁上也只掛著小型砧板、隔熱手套、與剪刀。
四、捨棄增加清潔困難度的墊子
我們家一直對廁所前的「腳踏墊」規劃、清潔很困擾,換過很多材質的墊子,目前是使用拋棄式法的墊子。作者家的廁所不用室內拖鞋,因為廁所拖鞋管理很麻煩,因為很髒容易有水垢,所以也會導致廁所地板也很髒,因此作者家裡都沒有放,她的家都是腳直接進入,不穿拖鞋、也不放腳踏墊。
我覺得這與跟日本的衛浴規劃有關,日本人大致上都是三分離衛浴,就是廁所一間、浴室一間、濕區又一間,每間都是獨立的規劃,就算台灣目前流行「乾濕分離」也都在同一間衛浴,再加上我家狗狗都在浴室上廁所,所以真的很難不穿浴室拖鞋😭。
五、使用垃圾袋不小氣,捨棄「填滿再丟」的想法
作者建議超市、市場拿到的塑膠袋採用總量限制,塑膠袋每天數量增加,因此抱持著絕對不超過「總數量限制」的紀律。甚至我也跟作者一樣,如果家中的塑膠袋過多,超過收納的容器,我會把塑膠袋放在包包內,讓自己一陣子不拿店家的塑膠袋。
六、每天洗衣服,即使量少也不拖到明天
作者認為「等衣服累積多一點再一起洗。」的做法乍看合理,實際上是令人窒息的「填滿想法」。如果每天都有待洗衣物,那就每天洗衣服。重點在於保持家事「流動」,讓事情進入「循環」,讓家事絕對不能累積。
七、揮別「無衣可穿」的煩惱,用衣架來決定數量
作者建議衣服用「衣架數」來決定總數量,如果有一個空衣架就表示還可以再買一件衣服。目前作者把自己的衣服「總數」是五套上班衣服、六套日常服裝,以及居家睡衣,保持衣量不超過此總數的汰換循環。
八、所以平面上都不放置物品,放了一個之後就會沒完沒了
家裡有很多平面空間,舉凡地板、桌面、櫃子上、沙發、椅面、廚房料理台等,一旦在平面放東西,雜物就會宛如細胞般開始繁殖,放了第一個就會有第十個。
想要「回到舒適的家」就務必注意這三個平面,分別是地板、桌子、以及視線所及的平面,這三個地方很容易堆滿雜物,只要拿掉這些地方的雜物,整個家感覺就是天差地遠。
家事斷捨離讀後感
這次讀完山下英子的「家事斷捨離」後,應該就是斷捨離該書的延伸,不過有幾點跟我的想法較不同,可能也因為台灣日本在室內規劃上有差異,所以可以自己根據自己的狀態調整最合適自己的模式。
但是「減量」、「數量控制」可讓自己有個規則遵循,不讓家裡被過多的東西淹沒,每次採買過後都盡快「歸位」。
每次讀完各類斷捨離、家事整理的書,都重新審視自己家中的狀態,希望在家裡無法換大情況下,能夠打造一家四口舒適的居住環境。